白族扎染技艺是什么有哪些相关知识普及?



				
				
misskissfion
34256 次浏览 2024-05-30 提问
37

最新回答 (4条回答)

2024-05-30 回答

扎染是中国古老的织染手工工艺之一。据古籍记载,这种古老的工艺大概始于公元前二世纪的汉代,发源地据说是在中原,随着人口的流动,扎染技艺向全国各地传播。1957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绞染绢,红底白花,花为小菱形纹,考古学者认为,这是东晋时期的扎染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扎染文物。在关于西南夷的纺织叙述中,其实已经提到了布帛丝绸浸染的情况。但洱海地区的扎染源于何时,确切的年代已无法考证,然扎染在洱海地区的流行却是很明显很广泛的。扎染,古称“扎缬”、“绞缬”,民间也叫做“印花布”。从唐代《南诏中兴国史画卷》和宋代《大理国张胜温画卷》中人物衣着服饰的花式看,早在一千多年前,洱海地区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扎染工艺。盛唐时期,扎染因工艺特殊,素雅而绚烂,便成了南诏国向大唐宫廷进献的贡品。贞元十六年(公元800年)南诏派遣使团觐见唐王朝,使团中的歌舞乐队穿着的衣裙“裙襦鸟兽草木,文以八彩杂革”。这些纹彩,应该就是扎染的纹彩。公元十世纪,宋代仁宗皇帝明令把扎染作为宫廷专用品,严禁民间使用扎染物品。一方面,这是宫廷虏掠和垄断了民间扎染,然另一方面,扎染生产在官方的督察下,工艺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展。到了元代,扎染工艺在中原渐次衰微,但在西南一隅却有广泛的流传。这自然有它的政治环境因素:西南远处边陲,中原战乱兵燹一时未能波及,为西南的生产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;更重要的是,西南自然资源丰富,生态环境发展平衡,为手工工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。因此,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在这两三百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。例如,苗族的蜡染,壮族的壮锦,白族的扎染等等。到了清代后期,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萌芽,城乡都出现了初级市场,这些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开始进入市场。辛亥革命以后,经济市场进一步扩大,极大地刺激了手工艺品的生产。云南纺织的“土布”就有著名的河西布、昆明布、大理红布、鹤庆井口布,以及各地少数民族自织的各式各样的布帛、丝布等。洱海地区的白族扎染,无量山区的彝族扎染此时都有了更加广泛的发展,各地城乡市场上都有扎染布的大宗交易,可见扎染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。我们再从现在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扎染工艺的现况看,似乎可以追溯到历史上这里扎染生产的概貌。周城是大理最大的白族聚居自然村,现有人口万人左右,自古以来各项农副业都较发达。现在,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从事手工织布和扎染工艺的妇女,“家家有染缸,户户出扎染”就是这里生产扎染的写照。大理周城被誉为“扎染之乡”是当之无愧的。如此普及的情况,当然不是一时能够形成的,它必然有一个漫长的过程。从全国各地某一手工艺形成全民产业的历史状况看,在各种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,这个过程至少也要千年以上。

2024-05-30 回答

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,该产品集文化、艺术为一体,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,布局严谨饱满,多取材于动、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,充满生活气息。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,用植物染料反复浸染而成,产品不仅色彩鲜艳、永不褪色,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,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。近年来,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、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,推陈出新,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。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,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。

2024-05-30 回答

扎染是中国古老的织染手工工艺之一。据古籍记载,这种古老的工艺大概始于公元前二世纪的汉代,发源地据说是在中原,随着人口的流动,扎染技艺向全国各地传播。1957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绞染绢,红底白花,花为小菱形纹,考古学者认为,这是东晋时期的扎染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扎染文物。在关于西南夷的纺织叙述中,其实已经提到了布帛丝绸浸染的情况。但洱海地区的扎染源于何时,确切的年代已无法考证,然扎染在洱海地区的流行却是很明显很广泛的。扎染,古称“扎缬”、“绞缬”,民间也叫做“印花布”。从唐代《南诏中兴国史画卷》和宋代《大理国张胜温画卷》中人物衣着服饰的花式看,早在一千多年前,洱海地区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扎染工艺。盛唐时期,扎染因工艺特殊,素雅而绚烂,便成了南诏国向大唐宫廷进献的贡品。贞元十六年(公元800年)南诏派遣使团觐见唐王朝,使团中的歌舞乐队穿着的衣裙“裙襦鸟兽草木,文以八彩杂革”。这些纹彩,应该就是扎染的纹彩。公元十世纪,宋代仁宗皇帝明令把扎染作为宫廷专用品,严禁民间使用扎染物品。一方面,这是宫廷虏掠和垄断了民间扎染,然另一方面,扎染生产在官方的督察下,工艺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展。到了元代,扎染工艺在中原渐次衰微,但在西南一隅却有广泛的流传。这自然有它的政治环境因素:西南远处边陲,中原战乱兵燹一时未能波及,为西南的生产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;更重要的是,西南自然资源丰富,生态环境发展平衡,为手工工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。因此,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在这两三百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。例如,苗族的蜡染,壮族的壮锦,白族的扎染等等。到了清代后期,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萌芽,城乡都出现了初级市场,这些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开始进入市场。辛亥革命以后,经济市场进一步扩大,极大地刺激了手工艺品的生产。云南纺织的“土布”就有著名的河西布、昆明布、大理红布、鹤庆井口布,以及各地少数民族自织的各式各样的布帛、丝布等。洱海地区的白族扎染,无量山区的彝族扎染此时都有了更加广泛的发展,各地城乡市场上都有扎染布的大宗交易,可见扎染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。我们再从现在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扎染工艺的现况看,似乎可以追溯到历史上这里扎染生产的概貌。周城是大理最大的白族聚居自然村,现有人口万人左右,自古以来各项农副业都较发达。现在,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从事手工织布和扎染工艺的妇女,“家家有染缸,户户出扎染”就是这里生产扎染的写照。大理周城被誉为“扎染之乡”是当之无愧的。如此普及的情况,当然不是一时能够形成的,它必然有一个漫长的过程。从全国各地某一手工艺形成全民产业的历史状况看,在各种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,这个过程至少也要千年以上。

2024-05-30 回答

你好,扎染古称“绞缬“,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。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、疙瘩花。因主产地在大理,染布者大多是白族,故尔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、白族扎染。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、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,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,被文化部命名为“民族扎染之乡“。

相关问题

页面运行时间: 0.095773935317993 秒